首页

美脚女王都有谁

时间:2025-05-29 18:51:14 作者:全国首枚!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,“手搓”火箭成功发射 浏览量:19831

5月27日

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

“手搓”探空火箭

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

火遍全网

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

“太厉害了”

“现在的中学生强得‘可怕’”

“少年强则国强”

“人类满级小孩哥”

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?

“手搓”火箭上天

到底是怎么实现的?

  01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总设计师是一名中学生

  27日上午,中国首枚由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“飞燕一号”,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。

  点火发射1分钟后,遥测数据显示,火箭在青海冷湖最高飞行高度海拔为10555.7米,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。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全长1.52米,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,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(约为2450.16千米/时),由气动结构分系统、航电载荷分系统、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。

  “真的发射成功了”“这一刻,我太激动了”“等火箭成功回收了,我们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”……“天极航天”成员们围在一起,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据了解,“飞燕一号”的研制始于2024年6月26日,来自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,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开展集中学习、方案论证,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。

  之后,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设计和实验工作,按照火箭研制的规范流程,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、实验、加工、集成、装配和测试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。

  “自由翱翔的飞燕,就像我们几位少年一样。”王裕宁介绍“飞燕一号”名字背后的涵义,他们将努力学习、大胆实践、勇于创新,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取,努力挑战新高度,将来投身航天事业,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发展创造新辉煌。

  02

  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

 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、宇宙充满好奇,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。在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支持下,他牵头组建“红箭航天社团”,学习火箭设计、燃料调配、航电控制等专业知识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 邹小新:在多方支持下,燕川中学“红箭航天社团”的同学们牵头,全国各地一些中学生火箭迷共同研制“飞燕一号“。历时11个月,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,综合能力、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。

 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介绍,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是由全国各地中学生火箭爱好者自发发起的航天科创项目,经火箭专家指导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中学生探空火箭。

  “该项目是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,能够启发、带动更多学生讲科学、学科学、爱科学、用科学,为建设航天强国、科技强国作出贡献。”李春林说。

  据悉,火箭发射期间,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支持下,同学们发起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,为全国更多小伙伴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,带动更多青少年参加火箭科技创新活动。
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大军:我们愿意提供高校的教育资源,更多地参与到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,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、输送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。

  (央视网微信公众号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新春走基层)渔灯璀璨 浙江象山“虾兵蟹将”闹元宵
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已经连续十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全国第一的交通大省,今天,也把这条“路”修到了天际——开辟新生活场景,成为低空经济率先在大湾区腾飞的关键。

第二届“良渚论坛”在杭州开幕

10月2日,长三角铁路部门在启用高峰运行图的基础上,增开旅客列车136列、组织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201列、加挂普速车辆142辆,加强上海至南昌、郑州、长沙、武汉、西安,杭州至郑州、新乡、厦门等直通方向以及管内往返盐城、扬州、连云港、潜山、黄山等长三角区域内热门旅游城市间的运力增补,努力满足旅客乘车出行需求。(殷立勤 制作 刘世炯 视频来源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)

河北邯郸:非遗体验走红“双节”假期

大风预报:9月6日08时至7日08时,南海大部、广东西南部及广东沿海、海南岛及其沿海、广西南部及其沿海将有6-8级大风,南海北部和中部的部分海域、北部湾、琼州海峡、广东西部沿海、海南岛北部和东部沿海将有9-12级大风,“摩羯”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风力可达13-17级以上。

迄今最重超大质量黑洞对发现

面对这种情况,前些年国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际上还是强调生产企业和产业一定要瞄准市场需求,找对新增长点,用供给来创造需求,从而把有效需求释放出来,对中国经济增长作贡献。

黄河上游滩涂湿地:越冬大天鹅惬意游弋

据了解,以大科学计划牵引国际合作,“π-HuB计划”已与近20个国家(地区)50家机构共同构建全球创新治理体系,充分彰显了国际科学界对计划的广泛认可与共同愿景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